“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经常恐吓孩子的父母,终究会自食其果

人气:357更新:2020-06-18 14:24:24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再不乖乖吃饭,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好好上课,我就打电话让警察把你抓走。”

“你再……,我就…”

你有说过类似恐吓孩子的话吗?很多家长把这些话当做让孩子听话的必杀技,并且屡试不爽。甚至会感叹“小孩子就是好骗”,但就是这样不经意的话,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明星父母也不例外,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里出现过这样一幕:董洁想和儿子一起吃下午茶享受亲子时光,但顶顶却想一个人玩耍,没有答应。

董洁便说:“你再不过来,妈妈就哭了”顶顶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便无奈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

家长只知道语言威胁对于孩子很有效,却没想过孩子会当真,他们是真实地感到恐惧,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这一说法有脑科学研究的理论支持:人类的大脑在三岁以前便建立自己特有的与别人不一样的脑结构,而孩子被丢下的恐惧感也会成为这个结构的一部分。

经常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更容易没有安全感

不知道大家在超市有没有遇到过被父母丢下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因为撒泼打滚地闹着要某样东西而被父母如此惩罚。大人知道家长只是在吓唬孩子,而孩子会认为自己因为不乖被抛弃了,这种被抛弃的记忆会被他们牢牢地记住,埋下缺乏安全感的隐患。

孩子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毫无保留的爱意,则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样的孩子将会更加的自信开朗。与之相反,经常处于被抛弃的恐惧感中的孩子则更为敏感自卑,做事更容易畏畏缩缩,生怕惹来父母的嘲笑或斥责。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1.正视孩子的情绪

不只是大人才有喜怒哀乐,没有生活压力的孩子也有他们的小情绪。他们不懂得隐藏情绪,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管理。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闷闷不乐,家长需要正视孩子的情绪。父母们会发现宝宝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敏感很多,尤其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他们只是咿咿呀呀的不会说话,但其实具有丰富的感知。

孩子从来不会无故地哭闹,哪怕是婴幼儿也有不开心的情绪,只不过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主动找寻原因,看看是什么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然后再与孩子沟通了解,也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2.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现在他们可能是弱小的,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无法正确地认识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大人替他们全权做主的理由。对孩子的尊重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而不是等孩子懂事了才重视起来。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做事之前征询他们的意见,并分析清楚利弊,让其有参与感,并且可以有意地锻炼思维能力。

3.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套合理的规则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并可以从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家规的制定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守,尤其要做好奖惩制度。

比如:乖乖吃饭不挑食获得奖励,玩游戏超时受到惩罚,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去遵守。

简单粗暴地吓唬孩子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并埋下隐患,家长最好以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