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火箭”背后的大生意

人气:856更新:2020-06-18 23:12:03

不只你能拼滴滴上班,现在的卫星也能拼“共享火箭”上天了

刚刚过去的周末,SpaceX 又进行了一次发射,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猎鹰 9 号携带着 61 颗卫星升天,并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从难度上看,这次发射平平无奇,值得注意的是这 61 枚卫星的构成——除了 58 颗“星链”外,还有 3 颗 Skysat 影像卫星,来自一家叫做 Planet Labs 的公司。

表面上看,这和之前“搭便车”的模式没啥不同,无非是制造商付费买个座位,送自家卫星上天。但严格来说,这一次,SpaceX 的 58 颗星链卫星,才是这趟车上的私货。

自从去年 8 月 SpaceX 正式发布这项名为 Smallsat Rideshare 的太空拼车计划以来,这是第一笔订单。

这个被视为影响星链计划、乃至 SpaceX 成败的关键计划,背后到底是个怎样的逻辑?

随叫随到的“太空Uber”

像 SpaceX 和 Smallsat Rideshare 这样,通过付费搭便车发射卫星,实现双赢的方式并不少见。而 Smallsat 与以往搭便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发射的决策权的归属。

此前,SpaceX 也会在发射卫星时捎上一两个别人家的卫星,从中收取一部分费用,来弥补成本。但哪天发射、用什么火箭,都由 SpaceX 说了算,一直以来,这也是商业航天领域的普遍规则。

但 Smallsat Rideshare 不同,它完全面向客户定制。只要卫星公司有需求,提前预约后,SpaceX 随时可以安排发射,不用再等待 SpaceX 自己的发射时间,保证你的卫星按时上天。

打个比方,如果说此前卖得是“班车”的座位,你得等班车;那么现在,Smallsat 则更像是专车,客户选好出发时间、想乘坐的车型(用什么型号的火箭发射)、目的地(哪个轨道),付了车费,随时有车辆上门。

况且,专车和班车价格还一致 ,不香吗?

为此,SpaceX 在官网中专门设立了一个下单页面,选择参数,包括目标轨道(太阳同步轨道SSO,近地轨道,极地轨道),计划发射时间,然后输入载荷的总质量,就能立刻得到一个预估的成本,价格低至 100 万美元

此外还有配件和保险等增值服务可选,整个流程就像买了部 iPhone 手机

得益于成本和价格优势,SpaceX 已经吸引到了不少用户。按照计划,SpaceX 将于 6 月 22 日为西雅图的一家名为 BlackSky Global 的公司发射两颗地球观测卫星;随后的 7 月,还有 Planet Labs 的第二单。

“搭便车”背后的大生意

当然,出于成本考虑,SpaceX 绝不会让火箭空载。所以,每次发射任务,空余的载荷都留给了 SpaceX 自己的星链卫星。

自从 2018 年初首颗测试卫星上天到现在,短短两年,马斯克“星链”的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 540 颗。尽管已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天基互联网系统,但与规划中 4.2 万颗相比,还不够一个零头。

马斯克曾立下豪言,要在 2027 年前部署完成 1.2 万颗,按现在的进度,每年至少要发射 1500 颗。

这就是 SpaceX 密集接单发射的直接动力。它背后逻辑是这样的:反正这 1.2 万颗卫星迟早要发上天,还不如将其改造成商业项目,接“私活”来补贴成本。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 SpaceX 极致的成本控制基础上。我们来算笔账…

猎鹰 9 号 Blcok 5 这只火箭不需维护就能至少飞 10 次,甚至可以在降落后,直接装上新的二级火箭,于 24 小时内重新升空。它的首发报价约在 6200 万美元左右,随着复用次数的增加,其平均成本会以 8 折递减,第二次约 5000 万美元,第三次 4000 万……

若以每次发射搭载 60 颗卫星计算,这意味着,每颗卫星的运送成本最低不到 50 万美元,SpaceX 利润率大概 100%。对于总成本百亿起的星链计划,虽杯水车薪,但总聊胜于无。

不过,相比挣钱,我相信 SpaceX 更看重的是机会价值,它要借此来切入未来商业航天最具潜力市场——微小卫星发射服务

过去十年间,随着商业卫星导航、卫星互联网等项目的发展,全球小卫星发射需求显著扩张,根据欧洲咨询公司的数据,未来 10 年小卫星市场总价值可达 301 亿美元,作为对比,过去 10 年仅为 89 亿美元。这个市场中,长期以来,需求都远大于供应。

此前,阻碍微小卫星部署最核心的两个因素,一是载力,二是成本。

SpaceX 研发出可回收火箭,尤其 Smallsat Rideshare 开创的定制化、高频次发射模式,终于给了市场释放需求的机会。

近几年来,很多公司加紧争夺这块蛋糕。

比如总部也在加州的 Rocket Lab,专注于微小型卫星的发射,也采用“拼车”模式,最多可发射一箭六星,拿下过 NASA、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等机构的订单,是 SpaceX 在该领域的最强对手。除此之外,上百家形形色色的商业航空创业公司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在这方面,我国暂时还谈不上什么竞争实力。可回收火箭技术仍处在测试阶段,有限的发射次数不足以抹平成本、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

更难以突破的,是运载方面的缺陷。作为目前我国民营航天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全曲线一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仅 300 公斤。作为对比,SpaceX 猎鹰 9 号的数据为 22.8 吨,差距悬殊。

如果没有意外,一周后,SpaceX 的另外 60 枚星链卫星将发射入轨,同时携带着客户的两枚载荷。看起来,以 10 天为间隔的高密度发射将成为 SpaceX 的常态,也将推动人类航天迈向下一个里程碑。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