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社会能力弱?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学着做好“手脚架型”父母

人气:862更新:2020-06-18 15:09:29

很多家长不喜欢孩子养宠物,但是相反的,因为天性的原因很多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宠物,邻居家的小朋友爻爻,非常喜欢狗狗,一次在小区偶遇一只非常漂亮的萨摩耶,兴奋的直跳脚,萨摩耶的体型较大,很多家长看到都抱着孩子就走了,哪怕是宠物的主人再三解释,它很乖不会咬人也无济于事。爻爻的妈妈本身是怕狗的,但是当看到女儿期待的眼神,她说"爻爻,你喜欢它么,你想要摸它一下么,没关系,可以摸一下,问下叔叔可不可以才行呦",在得到宠物主人允许和确认安全的情况下,爻爻与狗狗进行了一次亲密的互动。

有了妈妈的"鼓励",爻爻勇敢地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爻爻妈妈的做法很正确,没有"垄断"了孩子的所有行为和想法,而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让孩子走出大人认为的"舒适圈",生活是孩子自己的,应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这就是聪明的"脚手架型"父母。

"脚手架型"父母是什么? 

首先了解什么是"脚手架",脚手架是一种辅助工具,它是临时的而非长久,是一种"协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存在就应该如同脚手架一样,不是放手不管或者一手包办,孩子该做的事情父母全部自己完成。 

这跟学骑车一个道理,越是父母不肯撒手的,孩子越学不会,可是当父母默默的在背后扶住,并给出恰当的注意要点,如"看前方、保持平衡",通过反复的练习,孩子慢慢的掌握要领之后,其实父母早已放手,孩子也成功的学会了骑车。 

这就是"脚手架型"父母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帮助",如同盖楼一样,脚手架的存在只是帮助搭建框架,一旦楼房慢慢成形设备完善,脚手架就应该逐渐退出。 

要搭建"脚手架"?从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开始 

闺蜜家最近喜添二胎,全家人高兴不已,唯独有一个问题让人头疼,那就是哥哥的表现。自从有了妹妹,四岁的哥哥变得比以前淘气了,虽然以往也会搞些恶作剧,但是最近却变本加厉,摔玩具,不顺心就躺地撒泼打滚,闺蜜想了各种办法,打骂全都无用,哥哥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通过与哥哥的老师沟通后,发现哥哥在班级里的表现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了,喜欢自己玩,不愿意分享。老师建议平时多注意哥哥的情绪,不要让他觉得被冷落。这时闺蜜才明白,原来哥哥是觉得自己的爱被分走了,他最近的做法只是在"抗议",或者说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后来闺蜜与哥哥进行了一段久违的沟通,告诉他妈妈对他的爱一直没变,只不过妹妹太小,需要更多的照顾,并不是"不爱你"了,并希望哥哥跟妈妈一起保护妹妹,也提出了新的规矩,自此哥哥变得很乖,而且会帮助妈妈照顾妹妹了。 

由此见得,不是孩子的行为不对,而是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想让孩子变得听话,变得懂规矩的时,首先要建立在情感满足的基础上。 

就如同前面的例子一样,面对妹妹的降临,哥哥觉得自己的爱被夺走,自己的情感受到了伤害,其实仔细分析调皮的背后,它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是一种委屈,是一种不满,这时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搭建"脚手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孩子梳理心理,调整不正确的行为,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舒服健康的环境中,如若不然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心理健康与否会影响孩子一生,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纠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真正知道孩子心理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架构"脚手架"。 

"脚手架"怎么搭才合格? 

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状,由于孩子比较少,从老人到父母,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其实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过分关注叫溺爱,不管不顾会没有安全感,那么到底父母该如何正确的搭建"脚手架"呢? 

  • 真正的了解孩子想要什么  

作为父母,其实很容易先入为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其实这是错了,首先我们要分析,孩子到底处在哪个阶段: 

1、什么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

2、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

3、孩子做不到,要父母来完成。

第一种孩子  ,其实就是依赖心作祟,孩子对自己不够自信,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不要干预。  第二种情况  是父母需要给予适当的辅助,正如文中的爻爻一样,不要阻止,在辅助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做想做的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帮助,但是心理上却给了孩子很大的支持。 

那么对于  第三种类型  的孩子,有些事是需要父母来完成,当然不是说做完就结束,而是在做的过程中给予孩子相应的解释和指导,比如孩子不会系扣子,仔细分析观察孩子哪个步骤不会做,示范给孩子看,之后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这就是"脚手架"型父母的正确做法。 

脚手架父母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否定和逃避,而是用同理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愿意分享他的情绪和感受时,在很大程度上他已经在尝试化解悲观的情绪了,这时需要我们父母做的是理解并给孩子正确的疏导。 

  • 不要质疑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三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有自己的社交圈,不论是幼儿园还是邻居的玩伴。乐乐在小区里有一群好朋友,但是孩子的交际圈就是这么有趣,随机且情绪多变。一次乐乐下楼时看到朋友已经在小区的沙滩游乐场搭起了一个堡垒,乐乐想加入:"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朋友回应:"不要,你来晚了,我们的士兵已经满了,不需要帮手了。"乐乐失望回到妈妈身边说:"我的朋友不需要我了。" 

这时如果妈妈的做法是:"没关系,不跟他们玩了,我们自己玩。"就错了,乐乐的感受没有错,也是真实,朋友现在确实"不需要"他,那么这时要引导孩子,融入到朋友的游戏当中,"乐乐。问问看小朋友需不需要你的玩具车,有车在堡垒门口守卫,那不是更酷嘛!"乐乐高兴的抱着自己的玩具车跑过去,慢慢的融入了保卫战的游戏中。 

孩子的心智未成熟,尤其是多个未成熟的个体组成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社交的困难,这时父母不要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要巧妙的调节他们的社交关系。 

诗人纪伯伦是这样说的:孩子因你而来,但他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要禁锢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达不到的明天。 

孩子的未来需要他们自己面对和承担,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应变事件的能力,就要从做一个合格的"脚手架"型父母开始,就如同手心里的沙子一样,握的越紧,失去的也会越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兰兰聊育儿,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