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期,朝廷内的能人都在忙什么?为何坐视朱元璋等人膨胀?

人气:696更新:2021-10-15 22:28:01

元朝末期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没有这些事,朱元璋会怎样?

元朝末期,朝廷内的能人都在忙什么?为何坐视朱元璋等人膨胀?

从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算起,到1368年灭亡,元朝的统治不足一百年,一样是少数民族,后建的清皇朝却统治了近二百七十年,而且处于近代潮流冲击之下,困难很多,是什么原因使元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因为皇族是少数民族吗?答案显然不是,后来的清朝皇族同样是少数民族,其统治的时间却几乎是元朝的3倍。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元末的那段历史,就会很惊奇地发现,在南方爆发各种农民起义行动的时候,元朝派出平乱的队伍并不是一心一意想要消灭农民起义军,反而总是防备着后方政局的变化。事实的确如此,元朝的早亡,主要是因为其内部严重的互相倾轧造成的。

元朝是蒙古人通过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元朝廷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当然是蒙古人,他们从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出发,表面上他们强调尊重汉族文化,任用汉族人当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沿用了汉法,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的蒙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但实际上汉族人的地位却是极其低下的,长期压迫汉民族劳动者。元朝初期时,激烈的民族矛盾虽曾趋向缓和,出现了一段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次融合,以武力征服开始,充满了血和泪,然而,毕竟有更多的民族融合到一起,壮大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这种融合在政治上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一般汉族人渐渐觉得做元朝的臣民,跟在宋朝时没有什么两样,就连来自民间下层,取元而代之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承认元朝早先的皇帝是“膺天命”,有恩于臣民的。

但民族矛盾到元末又开始逐渐激化,反元义军打起了驱除“胡元”的旗帜。不过,应该看到,这时候人民所反对的还只是所谓不遵祖宗法度、“逆天命”的元朝后期统治者,而并不是全盘反对所有蒙古人。朱元璋最初的北伐檄文说得很清楚:“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说明当时的民族歧视并不很严重。

元末,天灾人祸迭起,人民生活简直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起义遍及全国,这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千百万农民揭竿而起,才会有“群雄并起”的天下大乱局面,从而严重地打击了腐朽的统治。如果没有农民起来斗争,元朝是不至于灭亡的。然而,纵观全局,当时农民起义军虽多,还互相争斗,使情况复杂起来。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民起义军并未能形成统一的反元力量。明玉珍僻处一隅,自不足道;陈友谅堪称劲旅,却败于朱元璋;方国珍、张士诚并无远谋,屡受招抚;朱元璋是最后的胜利者,然而在他局处东南时,四面受敌,只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由于元朝政府的一再失策,他才有机会养精蓄锐,并群雄,灭元朝而拥有天下。

义军初起时,元朝并不是没有镇压的兵力,也不缺少能打的战将,他们能够把当时势力最大的刘福通打败就是一个明证。当时的元朝廷如果能调动兵马,任用良将统一指挥,内部团结一致进行改革,没准儿能创造一段中兴局面。然而,大敌当前时,元朝上下却都忙于内部的倾轧,最终导致彻底的失败和早亡。

元朝的内部倾轧,从皇室内部掀起,直至各地方政府势力都普遍存在。皇室的倾轧,突出表现在对皇位的争夺,从元世祖忽必烈逝世至元顺帝托欢特穆尔即位之前的三十七年中,一共更换了九个皇帝,伴随着一系列的内部争斗。忽必烈称帝因为不遵旧例,不经大会推举而自立,导致其弟阿里不哥的不服,他们的内战打了几十年。到元顺帝时,天下越来越乱,他却日益荒于政事,皇后和太子阴谋禅代,又引起了一场内部的混战,许多将相都卷了进去,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政局稳定。具体可从下面几个主要将领因倾轧导致失败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义军初起时,中书右丞相脱脱曾领兵破李二于徐州,二年后,又破张士诚于高邮,军声大报,如果这样继续打下去,平定江淮地区的起义军是很有希望的。可是由于内部的倾轧,朝中却降旨责备他“劳师费财”,削官爵,安置淮安,后又把他鸩死于云南,被害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成为元末第一个因内部倾轧而毁灭的有能力的帅才,算是自毁长城的第一毁。

继脱脱之后出现的另一位将才是察罕特穆尔,他以“从者数百人”起家,几年之间,便发展至上万人,于是收关陕,定河北,复汴梁,转战山东,几乎平定了整个黄河流域的起义军。然而为了争夺晋、冀的地盘,他和元朝的另一位大将博罗待穆尔结仇很深。察罕特穆尔死后,他的养子库库特穆尔接掌兵权,继续和博罗结冤不解。他们和朝廷内部的倾轧联系在一起,从至正23年到25年的三年间,先发生了太子逼太傅太平自杀的事,接着,博罗便引兵入京杀左丞相绰斯戬,库库特穆尔则奉太子之命出奔至太原。后来,库库举兵讨伐博罗,顺帝又把博罗杀死。就这样,能打的几十万元朝大军忙着无休止的内斗,根本无暇南顾,这给了朱元璋从容扩大势力,准备北伐的时间。

库库特穆尔在博罗特穆尔死后,曾一度负责统帅元朝的所有兵马,代替皇太子出征。他驻军河南时,曾令关中的四位将军,即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烈伯前来与其会师,准备大举进攻起义军。但是,这几位有实力的将军却并不愿意服从其调遣,李思齐说:“我与汝父同乡里,汝于我前无立足地,乃公然称总兵拥我耶?”库库叹气说:“吾奉诏总天下兵,而镇将不受诵遣,何讨贼为!”于是双方攻杀不已。李思齐大会诸将于夙翔,拥兵十余万,专门与库库内斗,明军日益逼近,大都势危,却坐视不救。

如果当时他们能协力同心,一致对付明军,胜败亦未可知。严重的内部倾轧,始终未能让元朝出现一两个有足够威信的统帅,长期有效地指挥全国兵马对付起义军,而这正是取得胜利必要元素之一。无穷无尽的内部倾轧,使许多有为之士对元朝感到绝望,他们或隐退,或转移到敌对方面,成了反元的力量,朱元璋账下著名的刘基便是个突出的例子,这位明朝的开国功臣,曾经是元朝可以赖以中兴的志士。他曾在浙东显示过身手,他力主征剿方国珍,没想到却因此遭到受贿当政者的排挤,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正逢朱元璋邀请,于是便投奔了明军。

当然,也有许多有为之士虽受倾轧,仍没有离开元朝,最终他们饮恨终生的。例如山东宜慰使董搏霄,曾大破毛贵军于济南,被提拔为都元帅。有人妒忌他,在太尉纽的该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便被被调往益都。搏霄引兵北行时叹说:“我去,济南必不可保!后来济南这个战略重地果然失守了。

还有个更突出的例子就是库库特穆尔,即王保保。此人英勇善战,始终忠于元朝,朱元璋曾七次致书拉拢他,却都被拒绝,直到洪武五年时,他退居岭北,仍引兵击败过徐达的十五万大军,杀伤数万人,使朱元璋怅恨不已,他曾对皇子说:“我用兵未尝败北,今诸将自请深入,败于和林,轻信无谋,敌多伤士卒,不可不戒!”后来,他大会诸将时曾问:“今天下奇男子谁也?”大家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奇男子也。”朱元璋听了却笑着说:“遇春虽人杰,我得而臣之;我不能臣王保保(即库库),乃真奇男子也!”如此难得的将才,长期陷于内斗,后又因廷臣哗言其跋扈,被削夺兵权,于是又引起了一场自相残杀,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中原俱不守,京师危急,朝廷才下诏恢复王保保的官职,让他再次统兵抵抗,然而大势已去,事已不可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元朝的早亡实在是严重的内部倾轧促成的。这种倾轧,并无什么原则可言,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这种现象在封建王朝内部出现也不奇怪,历代都有过案例,但像元朝内部这样严重的却不多。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蒙古贵族,他们一旦拥有了偌大的中国,其权力欲之增长和争权夺利的内部倾轧,便特别严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上行下效,主荒臣专,风气一坏,便无法收拾。末期的元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其统治的早亡也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企鹅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