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笔下19世纪的法国:一个被金钱主宰、人人追名逐利的社会

人气:922更新:2021-10-15 09:59:02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出生于1799年,出生在法国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父亲曾经当过政府官员,而他自己也曾当过律师,所以对法国当时的社会比较熟悉,尤其是对社会和人性看得比较透彻。因为当过律师,他的逻辑思维很强。同时,通过各种案件可以窥测当时的社会。他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尔虞我诈的争斗及其丑恶的内幕。决定奋笔疾书,展现出时代风貌。

时代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经历了拿破仑帝国、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和路易·菲利浦王朝三个政权更迭。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工业革命的展开,法国迎来了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一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实用主义、务实成为当时的时代精神。

当时的社会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批判家,他的笔下:

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被金钱主宰的社会,每个人都很忙,忙着追求财富和金钱,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追名逐利、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当时的时代特征,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极端主义的自私冷酷的金钱意识形态。于是大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粉墨登场,包括落魄的贵族、贪婪的资本家、吝啬的高利贷者、斤斤计较的市民、毫无人性的恶霸、心狠手辣的政客等等。

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社会阶层分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

上流社会的资本家、政客、贵族、野心家等等,他们穷奢极欲,贪婪敛财;

中产阶级,包括经纪人、商人、公证人、法官等等,他们拼命赚钱,天天想着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增长,攀附权贵,从而挤进上流社会。

社会底层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者,他们劳累过度,神经疲惫,每天都在想着如何稳住目前的生活,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既得利益不被剥夺,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使自己不那么累。

金钱主宰下的人性

“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作出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犯下种种罪行。”——古希腊悲剧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化,人性扭曲,个性泯灭,谁拥有金钱,谁就拥有权力等等思想,都体现在了巴尔扎卡的笔下。

比如《高布赛克》,高布赛克是个贪婪吝啬的家伙,他以高利贷的方式盘剥他人,常为几个法郎也要斤斤计较,却宁可让堆积如山的货物和食品腐烂在自己仓库里,也不愿意拿出来。在他看来,除了金钱的力量,他不相信任何原则,没有任何信仰和是非观念。

“只有一种有形的东西具有相当实在的价值,值得我们为它操心,这种东西……就是黄金。”

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他是一个嗜钱如命的吝啬鬼,他既放高利贷,又经营种植园,还搞公债投机,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大发横财,一度成为当地首富。但他却极其地吝啬,为争夺金钱,居然吓死了妻子,骗取了女儿的财产继承权,一手造成了女儿的爱情悲剧。

比如《高老头》,高老头是一个暴发户,他在丧失爱妻之后,拒绝再娶,把对妻子的爱全部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视她们为掌上明珠,倾其所有供她们享受。他聘请了最优秀的教师来培养她们的各种才艺,让她们学骑马,有自备车辆,生活的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养的情妇。

两个女儿成人后,高老头拿出了高额的嫁妆,让他的两个女儿嫁入豪门,成了伯爵夫人和银行家太太,跻身上流社会。

当然,此时的高老头很受两个女儿的尊敬,但好景不长,出嫁后两个女儿挥金如土,没钱或者钱花光了,就向父亲要。就算再有钱,也填不满这两个无底洞。随着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榨干最后一毛钱后,再也无法用金钱换得女儿们的爱,最终被两个女儿抛弃。

人生的最后一刻,高老头独自一人在冰冷的房间里,此时他的两个好女儿却在精心打扮,准

备出席鲍赛昂夫人的盛大舞会。人性被金钱的扭曲在这一刻显得特别明显。

还有爱米莉侯爵小姐、鲍赛昂子爵夫人、埃斯格里尼翁侯爵等等,他们是落魄贵族的代表,无论是贵族小姐,还是名媛贵妇,她们一个个表现得十分自尊、自傲、自恃高贵,他们既鄙夷新贵和资产者暴发户的粗俗和铜臭气,又在骨子里幻想恢复贵族的特权,梦想家财殷厚。虚伪、高傲是她们的表现。

本文内容来源于企鹅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