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这部国产片无人问津,在日本上映后,票房却卖了8亿

人气:160更新:2021-10-11 15:00:11

在国庆档中,《我和我的父辈》无疑是观众议论最多的电影。

父辈们的故事,既感人至深,也引人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父辈”精神?

我觉得,这部电影能够给予答案。

在1993年,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着他的《侏罗纪公园》,席卷了全球的票房市场。

于是在“以票房论英雄”的市场浪潮下,很多导演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权衡利弊时,大多数都选择了后者。

而一向“看不起”奥斯卡的观众,看着《寄生虫》在奥斯卡的舞台上闪闪发光时,又对国产电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其实,纵观整个影史,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好电影。

只不过是在票房面前,很多导演都折了腰,即使有人愿意拍艺术片,最终结果也是沦为市场的“炮灰”。

在1999年,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同样也遭到了市场的冷落。

影片在国内上映时,院线却无人问津,票房仅48万。

最后,只卖出了一个拷贝,被媒体称为“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

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电影被片商以8万美元的价格引进日本后,却创造了票房神话。

在日本上映后,电影累计票房超过8亿日元,观影人数高达百万。

此后,更是被素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日本国家电影奖,评选为最佳外语片。

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北海道新闻》等媒体相继发表文章,赞叹这部电影以清新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真情实感,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随着在国外的大获成功,国内也开始慢慢关注这部电影。

影片没有一波三折的剧情,只是讲述了一对邮递员父子的故事。

在上世纪80年代,当了一辈子大山里的邮递员的父亲(滕汝俊 饰)准备退休,而儿子(刘烨 饰)因高考失利,索性就回到家乡继承父业,当起了邮递员。

要知道,在这个交通不方便的山区,邮递员这个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儿子自然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但他相信自己能跟父亲一样能够做好。

第一天上班,父亲担心他不识路,便决定带他走一趟。

一路上,这对父子看起来关系并不好,甚至儿子都没叫父亲一声爸爸。

原来,常年在大山里奔波的父亲,经常一个月都不在家,陪伴自己的只有母亲。

而爸爸看到儿子亲切地喊妈妈的时候,心里难免都会吃醋。

起初,儿子不太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不放心自己,非要跟自己一块去。

但是走了一段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路上危险重重。

其中的苦与累,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但是他从来没有向自己说过。

不过,在父亲的心里,他此次陪儿子一同前去。

一方面,的确是放心不下儿子;另一方面,是这条路上有自己很多“亲人”。

很快,父子俩到达了第一个村庄,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笑着迎接父亲。

送信途中,会经过一户人家,家中住着一个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

她每天都会坐在门口,等待父亲送来给她的信。

原来,老人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去了城市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会经常给她写信,里面还会夹着寄给她的生活费。

每次,听着父亲读起信中的内容,老人的眼角里会藏着幸福的眼泪。

而儿子很快就发现,父亲拿着念的信,其实只是一张白纸。

原来,老人的孙子只会每年给她寄一张汇款单,却从没有给奶奶写过信。

这么多年来,父亲就充当了“替”她孙子写信的角色,给予老人希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父亲编织的善意谎言,这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如何能够安然度过晚年?

在送信的途中,“儿子”还邂逅了一个美丽的侗族姑娘。

清脆的嗓音与甜美的笑容,瞬间把这个大男孩的魂都给勾走了。

甚至,有想过向她表白,娶她为妻。

在篝火晚会上,儿子和侗族姑娘开心地跳着舞。

一旁的父亲看得很是高兴,但是很快笑容又冷却下来,仿佛若有所思。

原来,两人载歌载舞的场景,让父亲回想起与母亲相恋的记忆。

当年也有一个扎在两个小辫子的姑娘,在小溪对面等着自己。

离开时,父亲问儿子是不是喜欢那个女孩。

儿子承认了,但是他却说,自己不想娶一个山里的姑娘。

不是嫌她穷,也不是嫌她没见识,只是不想让她和妈妈一样,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突然沉默了。

在离开村庄后,父子俩路过了一条小溪。

儿子打着赤脚,背上父亲趟过了冰冷的溪流,而背上的父亲却悄悄地哭。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的儿子,就长成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儿子终于长大了。

可是,当爹的又总感觉,骑在自己肩上的小男孩,就在不远处。

事后,当儿子一边收拾行装,一边说出那句“爸,该走了”,父亲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父亲才缓过神来,对着老二(狗)说到:听见了吗,他喊我爸呢······

当天夜里,父子俩睡在一张床上,熟睡中的儿子依偎着父亲,不知觉的把腿压在父亲的脚上,像极了小时候。

后来,两人终于回到了家,母亲抱怨为什么要让儿子当邮递员。

而父亲却回答说:“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的确,这条路有太多让父亲牵挂和放不下的人和事。

当儿子再一次背上邮包出发时,父亲从背影中,看到了第一次的自己。

那份使命感油然而生,与其说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职业,还不如说父亲传承了自己的责任。

影片改编自作家彭见明的同名小说,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更没有华丽的拍摄手法。

但是,从头到尾,却能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着无尽的温情与感动。

在我看来,这样一部质朴的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然而,谁曾想到,《那山那人那狗》从选角到立项,再到拍摄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窘境。

开拍前,没有片商愿意投资,都觉得是一部亏本的电影。

导演霍建起只好用四处筹来的钱,发扬艰苦朴素精神,靠着“缝缝补补”的方式,最后总算将电影制作完成。

而《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能够在日本大获成功,是因为它拍出了长久以来在日本丧失的父子亲情和社会缺失的人情味。

中国乡村里普通父子的真实情感,与日本当代社会家庭观念淡薄,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中看似平凡无奇的事情,却拼凑出了不可思议的意象,值得每位观众去深深思索。

其实,艺术片丢失了往日的风采,并不是导演的水平下降了,而是向商业退让和妥协的结果。

要知道,在电影市场繁荣的表象下,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佳作,沦为了市场的“牺牲品”。

当所有导演都在标新立异的时候,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却在低调不张扬的姿态中产生,并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成为了国产片的标杆。

可以说,《那山那人那狗》得天独厚!

本文内容来源于企鹅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