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影片中人物的关系复杂,充满虚伪

人气:980更新:2021-09-26 09:46:19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电影《熔炉》,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竟然还有人干这么龌龊的事情。儿童本就是一个国家最需要呵护的,更何况是聋哑儿童。福利院的校长和老师,随意对学生进行殴打、水溺甚至性侵吃着国家的钱,却干着不是人的事。最可怕的是电影本身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可想而知,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多少和这些孩子有同样遭遇的孩子。即使这些恶人被惩治了,他们在这些孩子心中留下的伤害也不会消失。在影片中,那个胖校长趴在女厕所门上看小女孩的那个场面,至今为止,已经成为了我的心理阴影。更何况是那些孩子呢?

《熔炉》的剧情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影片中人物的关系复杂,充满压迫与虚伪。在剧情最后,事件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前述当事人在判决后事实上没有接受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性暴力同其他性质的暴力一样,都有着将被害者变成服从自己的奴隶的目的,后者在现代社会是无法容忍的。如果社会容忍暴力,便出现暴力行为的社会化循环。这一事件中,这些没有家庭保障的孩子是社会结构问题的无声受害者,只有他们被迫承受着日后的歧视与恐惧。

而施暴者绝不会受到内心的谴责:长久以来男性的性优越意识,让他们无法认识到这种行为是犯罪,就连性买卖,在韩国也是不久前才被确认是犯罪行为,即使2004年宣布违法,十年后也收效甚微。不仅法律的更改只能依靠对犯罪案例和犯罪后果的宣传,其约束力在腐败的社会结构前也显得无力苍白。电影最后,男孩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只能将对不公的愤怒诉诸于以暴制暴(Alifeforalife.)。这部电影从最初的镜头一直到结束,压抑的基调始终。

让我精神紧绷到临界的镜头是主角最后在警察的高压水枪下,抱着男孩的遗像不停的摔倒和站起来,仿佛梦呓般呼唤着男孩,呼唤着社会的注意。但他的呐喊全然隐没在水声和镇压的噪声中,无法传达给围观者(或者是因为后者有意无视了这一切,出于对强权和名声的盲目崇拜)。这种无助感沉重的打击了我,不同于美国拍摄的同类型电影《Spotlight》中组织有序的新闻侦察组,这两个奔走的普通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选择保护孩子的同时也被社会孤立了。

而且电影表现出来的,远不及真实发生的可怕。当一个国家的法律需要媒体来促成的时候,政府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媒体的干净往往是因为它有一个腐败的政府。每个人都喜欢看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东西,我也不例外。但是有些东西不是我们可以去回避它就不存在,时间长了,就如一颗毒瘤,最终危及生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部电影给我另外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媒体就应该为正义发声,艺术创作就应该反映最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只会一味地阿谀奉承,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只有正面错误,才有发展的机会。影片体现的是一种最绝望的希望,人为了不苟且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从另一角度看,影视这一媒介有着文字无法比拟的传播性和感染力,它唤起无数个体的感知,如此许多的声音汇集在一起产生冲击社会结构的力量,而这一结果的确是振奋人心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9-2020